[主持人]解读君
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八周年的日子,也是我国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近期发生在日本和厄瓜多尔的强烈地震带来的灾难触目惊心,全球是否已经进入地震高发频发期?地震中哪些事物对公民生命安全的威胁最大?哪些关于地震的“小道消息”是不靠谱的?面对地震,我们该如何自救、如何救人?5月12日10点30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中国地震局地震救援专家组组长、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科技委副主任曲国胜为您解答所有关于地震的疑惑。
今天是5月12日。8年前的今天,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今天,我们再去看当时的那些照片,内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静。从那之后,每年的5月12日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而今天已经是第八个防灾减灾日。
[主持人]解读君
首先欢迎潘老师到这里来,今天是5月12日,也是我们国家8个“防灾减灾日”,当时设立这个是因为汶川地震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今天早上看新闻,昨天西藏又发生地震,5.5级地震,4000多人紧急转移,60多人受伤。我们意识到地震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有可能发生,而我们都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发生。所以,在今天这样的特殊日子里也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关于地震的科学认识,包括在地震当中最主要的是影响我们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所谓“杀手”是什么?向大家传递一些正确的科学认识。今天也非常欢迎在网易新闻客户端的这些网友,我们今天邀请到的嘉宾,首先第一位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先生,另外还有一位嘉宾是中国地震局的救援专家组组长以及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科技委副主任曲国胜老师,他也会在线上与我们随时保持连线,如果大家有关于地震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在我们的聊天室当中提出来,我们会从当中提出来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向两位专家提问,也请两位专家委所有观看直播的观众提供科学、详细的解答。首先欢迎潘主任到我们这里来!
[嘉宾]潘怀文
各位网友,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是我国设立的第八个“防灾减灾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既要缅怀在地震灾害当中遇难的同胞,同时我们还要从悲痛当中走出来,来客观理性地面对地震,来思考在当今台湾下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能有效地减轻今后有可能发生地震灾害的损失,这是我们今天与大家交流互动的话题。
[主持人]解读君
中国在什么样的地方会发生自然地震,这里说的是自然地震,还有不是自然地震的,北京房山有个非常微小的震动,大家说是人类活动引发的。我们也同时问一下,人类的哪些活动有可能诱发地震?
[嘉宾]潘怀文
我们大家都很关注地震的现象,地震本身是自然形成的过程,它是个自然现象,比较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断层的活动所引发,我们讨论主要是由于天然的地震,而这些天然的地震在哪里发生,从中国地震活动特征来看,我们曾经总结了几句话来描述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特点,那就是地震多、震级大、分布广、震源浅,由于这些特点也就造成了灾害重,这是我们国家地震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
[嘉宾]潘怀文
地震的分布确实是比较广但也不像您刚刚描述的是不是到处都有,四处都有,地震活动是分布得比较广,比如现在每一个省一级的行政区划里都发生过5级以上的地震,绝大多数省份都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只有一个省份浙江省没有找到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记录,其他所有的省份都有过,没有找到这样的记录不见得历史上就真的没有过,至少我们现在没有找到这样的记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也是分布很广,也是全国各个省份大部分地区都要做地震的防范。这是我们的一个特点。
[嘉宾]潘怀文
另外,这些地震活动也并不是每个地方发生的风险都一样的高,也确实有些地方发生的频度或风险要比一般的地区高,所以,我们要找到哪些地方是发生地震风险高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就要特别注意开展放在的各种准备工作。
[嘉宾]潘怀文
从我们国家地震活动特点来看,大的地震多发生在我国的西部,根据我们有史以来地震观测资料的统计,90%的地震都发生在我们国家的西部,西部确实地震多,而且震级比较高。东部相对地震活动的频度就比西部低得多。东部的地震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这一带,这是地震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这些区域地震活动和西部相比不是太频繁,但需要能量积累的时间会长一些,历史上看震级发生的强度也是比较大的。所以,造成的灾害也是比较重,也是我们需要注意防范的。这是说的天然地震。
[主持人]解读君
接下来就说说人类活动,之前房山因为坍塌引发的地震,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人类活动有可能引发地震呢?
[嘉宾]潘怀文
我们所说人类活动也会引起地震,从这点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但确实引发的地震也有大有小,通常会引发地震活动的人类活动,包括水库的蓄水,特别是大型水库的蓄水,可能在水库库区诱发出中小地震活动,也包括油田开采,如果需要向下面加注比较多的水和其他物质把油和气能够挤出来,也会有可能因为我们人为的因素引发一些小的地震活动。另外,也包括开采的煤矿在内部形成一些挖空的区域,在上面这些空的区域就会形成一些岩石向下的塌落,引发地面的震动,给大家的感觉这就是地震了。
[嘉宾]潘怀文
像您刚才谈到的,之前不久在北京的房山,一个多年前开采的煤矿出现了塌陷,这个塌陷就是因为过去开采煤矿形成的一个采空的区域,上面的岩层、岩石,由于下面是空的岩层、岩石塌落下去,引发地面的震动,大家就感到是地震了。我们从地震仪上也能够记录到这样的地震事件。
[嘉宾]潘怀文
给大家说个好玩的事情,就在前两天我们看到有一场大型的足球比赛,现场的观众在庆贺胜利的时候所引发的人浪或者庆祝的活动,被不远处的一台地震观测仪器也记录到了这场震动,大家经过量算认为它的震动相当于0.4级的地震。我们想说的是因为这种人为的因素所引发的地震活动通常都不大,都是一些小的地震事件,造成对我们人类的伤害,比如对于所在区域的房屋破坏或者其他的财产损失应当说是相对比较小的。
[嘉宾]潘怀文
大家一直有个担心,会不会因为水库的蓄水引发特别巨大的地震,之前很多年前大家一直在纠结的问题,三峡水库的修建是不是引发巨大地震的条件,从这点来看,我们的认识还不是这样的因素。水库蓄水可能在水库本身的库区里会引发中小地震活动,但巨大地震应该说和这样的蓄水活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水库的修建与巨大地震之间存在巨大的关联,我们认为它的依据是不充分的。
[主持人]解读君
我们现在来回答一下网友的提问。
[主持人]解读君
想以莲花
我想问一下潘主任,咱有针对如何应对地震的社会服务性培训吗?在上学的时候没接受过这种教育,地震来了都不知道要怎么自救
[嘉宾]潘怀文
这个问题曲国胜老师来答可能更适宜一些。现在总的来看,观众所关心的如何避灾难以及如何开展互助、互救的培训是有的,也不少。比如全国各地的工作部门都在把防灾减灾知识送到学校,送进社区,送进村镇,送进工厂等等,这种知识的普及也在全面地开展。
[嘉宾]潘怀文
也有不少社会上的社会团体,比如一些民间的救助力量,他们也在投入相关的行动,组织相关的培训,这样的培训也是比较多的,可以关注一下从当地的工作部门获得进一步的信息来开展指导。确实是,在大地震发生后,灾区民众的自救和互救要比外面赶来的专业队伍救助的效果和所发挥的作用还要巨大。所以,普及民众防灾以及自救、互救方面的技能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解读君
据中国地震台网刚刚发布的消息,11时17分在中国台湾附件发生6.0级左右地震。最近由于地震多发,在4月份发生的好几起7级以上的大地震,全球非常关注,而且即便到现在大家也都在关注日本熊本地震灾后救援情况,以及厄瓜多尔灾后救灾情况,之前我记得您在网信办发布会上讲,现在全球处于强震多发期,您认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来看待全球地震多发和中国地震的情况?它们之间会有必然联系吗?
[嘉宾]潘怀文
我们对于地震活动总会有观测,有研究,会发现在某一段时期出现地震比较活跃的状态,而在有一段时间又在地震相对少发的阶段,这样的地震活跃与不活跃是个相对的(状态)。2004年-2016年全球8级以上的大地震进入到了相对活跃的时段,这是12年来时间尺度内的基本特征。
[嘉宾]潘怀文
所说的活跃也就是我们这十几年所经历过来的阶段,也不会像大家所恐惧担心的,会不会再出现什么更加巨大的,要对目前灾难状况会严重很多的事件,我认为这样的担心也没有必要。
[嘉宾]潘怀文
就中国的情况来看,我们从2001年发生在青海昆仑山口西有一次8.1级地震,从那时以来到现在,中国大陆也进入到了一个7级以上地震活跃的时段,已经发生了很多次的7级以上的地震,这个大家还都记忆犹新,也就是说我们确实处于这么一个地震多发的状态。当然,也包括发生的2008年汶川那样的巨大地震,给我们造成了深重灾难。
[嘉宾]潘怀文
但总体来看,这样的地震活动态势使中国大陆是个基本的态势,也就是说地震活动虽然有的时段会比较密集,比较活跃,有的时段相对平静一些,但地震活动确实是会始终伴随着中国大陆,我们说几乎会如影随形伴随着我们的历史进程。所以,加强今后的防灾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解读君
实际上也就是说我们觉得强震多发那只是人类一个主观上的感受,实际在整个地球演变过程中,地震是在地球历史当中并不是好像我们觉得强震频发的感觉,而是人类一个主观的时间段而已?
[嘉宾]潘怀文
当前地震多不多发很多是凭我们自己的印象和记忆,但对以往的活动我们记忆会退化。这时候如何客观地评价地震是不是多发,就需要我们把真正地震的目录列出来,我们来对比一下,到底是相对多了还是相对少了一点。因为地震发生的历史要比人类的历史长得多。人类才存在大约10万年左右的进程,而开始有了固体地球,出现地震的历史恐怕要以几十亿年来计了。
[嘉宾]潘怀文
所以,地震的活动是一直伴随着地球演化的过程,今后的地球依然会伴随地震的发生,这是自然现象。我们人类必须学会和地震来相处,采取我们自己主动的措施来减少地震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地震是自然现象,但灾害对于人员的伤亡是有可能通过我们的努力来减轻的,这就是我们要努力的。
[主持人]解读君
我刚刚在直播室看到大家说地震是否可以预报,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以前是不是有过地震预报成功的情况?地震预报到底有没有可能做到提前预报的情况,民间有很多阐述,像癞蛤蟆上街,天上有地震云等各种自然现象,那么它真的是可以预报地震,还只是在地震发生之后,这些动物比我们人类提前感知到了地震波呢?请您给我们详细解释一下地震是否到底可以预报?
[嘉宾]潘怀文
人类对于地震预报的期待恐怕是千百年来大家一直所拥有的,对于未来灾难的预知如果可以实现,我们可以采取自己的行动来规避这种灾害。所以,从现代以来,大家也一直都在努力,能不能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出比较好的预报,来使得我们减少后面发生大地震对我们的这种破坏和影响。
[嘉宾]潘怀文
应当说,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的地震学家都为开展地震预报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中国大陆,我国也是从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号召之下开始组建中国专门的地震队伍,来进行地震预测预报和减灾方面的努力。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确实有一些比较成功的预报实例。
[嘉宾]潘怀文
比如1975年2月4日发生在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在这次地震之前有比较成功的长期、中期和短临(短期和临震)的预报,都做得比较好,而且这次地震由于有了比较成功的预报,大大地减轻了人员的伤亡,它的效益是非常显著的。也包括之后这些年的努力当中,我们做出过多次不同程度的,有减轻灾害损失实际效果的短临预报,确实在地震发生前不久,我们能给出一定的预测意见,并且指导政府和公众采取一定的防灾准备,这样的努力这些年来是持续不断在开展的。
[嘉宾]潘怀文
但我们要看到它的难处,今天国际地震学家们进行相关问题讨论时,有很多专家认为,地震是不可预测的,指的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出一个明确的地震事件的预测几乎不可能。也有的专家认为,地震还是可以预测预报的,值得做出这方面的努力。
[嘉宾]潘怀文
所以,两种极端的意见都有,就中国来讲,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在地震发生之前还是有很多迹象可以查找,用地震预测预报这种方式来进行减灾的努力一直没有间断,但确实地震的预测预报是个非常困难的科学问题,同时它又是一个关乎社会稳定的社会重大问题。
[嘉宾]潘怀文
所以,做这样努力时要有很多考虑,既要考虑一个地震预报预测意见它到底从科学上能不能站得住脚,能不能做出这种结论;同时,也要考虑,如果我们发布这样的预测预报意见可能造成的影响会是什么样。成功了能不能减轻灾害损失,如果不成功是一次虚假的预报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它的负面作用造成的损失会有多大,这些都是需要考虑评估的。
[嘉宾]潘怀文
所以,我们现在在不停地做各种尺度的预报,但同时这些预报的意见如何使用,怎么样才能用于减灾,真正地减轻灾害损失还要做很多的评估。所以,这也是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科学问题,确实很难,但我们这方面的努力一直没有中断,还在坚持、持续不断地在做。
[主持人]解读君
现在有科学家认为是可以预报的,但也有科学家认为非常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几乎是不可以做到的,但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努力,希望能够去查询在地震发生之前是否有一些科学规律能为我们所用,更好地做到短临地震预报或相对长一点时间的预报,但做到非常困难,每次预报都能给出像天气预报那样是不可能的?
[嘉宾]潘怀文
是的。对于地震的预报,特别是短临的预报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现在的困难不仅仅放在短临的预报,我们会对未来比较长时间的,比如十年的长期预报,以及对未来一年国内哪些区域可能有破坏性地震发生,这样中期的预报我们也都在做,而且这些不同时间尺度的预报意见都会在不同的范围内来采取减灾行动,也都在发挥着重大的效益。
[嘉宾]潘怀文
但是,作为公众来讲,因为地震预报是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确实大家所期待的明确的短临预报意见很少有机会看到,很少有机会能得到这样明确的意见,确实太困难了。
[主持人]解读君
说完预报我们再说下预警,我们认为叫预警不太合适,因为它实际是地震发生的之后,对地震波还没有传达到的这些地区我们给它发出一些警告,但并不是在地震发生之前我们就发出警告了。我们想请您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这个预警到底是怎么回事?
[嘉宾]潘怀文
地震的预警是指一个大的地震已经发生了,我们通过布设在这个地震发生地周围非常密集的地震台网,能够非常快速地来测定这个地震的基本信息,同时把这样的信息测定完之后再向震区和灾区民众来快速发布,使公众能够非常快速地得到这样的信息。这样就有可能对于在震区附近的公众,在你有可能还没有感受到地震,或者破坏性的地震波到你这里造成破坏之前,你已经快速收到我们测定的信息,这就给你采取紧急避灾行动抢得了非常宝贵的时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预警。
[嘉宾]潘怀文
地震的预警确实会有很多重要的作用,比如它可以提供给民众一个紧急避险的时间,也可以让在这个震区附近高速运行的火车、高铁、动车紧急降速,避免倾覆的危险,也可以采取煤气管道自动关闭措施,来减轻之后引发的火灾等等。所以,这种预警信息还是很关键,还是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的。
[嘉宾]潘怀文
但是大家也要知道,预警也还是一个很困难的科学问题,需要很高的技术能力来做保障;同时,它也有很多的缺陷和问题的,比如在真正破坏最严重的区域,就在地震核心区、极震区,破坏最严重的地方,反而往往是预警的盲区,它是得不到预警的信息,也就是说还没有等到得到预警的信息破坏已经发生,这是因为预警的基本原理所限定在这里,所造成的一个原因。所以,大家还是要对预警,我们既期待,同时也还要对它的作用有个理性的认识。
[主持人]解读君
您说的预警是检测到传过来的地震波。我们从一些科普性的资料看到,地震发生后会产生两种波,一种叫P波,一种要S波,能否请您给我们简单形象描述一下这两种是什么样的波?
[嘉宾]潘怀文
地震发生之后会以地震波的方式向外传递能量,在地震波形态当中,有两种基本的形态,特别是在震区附近的民众能感受到这两种形态:一种叫做纵波,就是你刚才所说的P波,纵波产生的方式像弹簧,而它传播的速度是相对比较快的;第二种形态叫横波,也叫S波,它走的速度相对比较慢。
[嘉宾]潘怀文
而纵波对于震区给人的感觉是向下的跳动,它对房屋所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而走的比较慢的横波是近乎于左右的摇晃,而这种摇晃对建筑物的伤害是比较大的。所以,对灾区特别是震中区的民众如果感知到地震的时候往往是先感觉到一种上下的跳动,之后紧接着跟随而来的是左右的晃动。如果在震区会感受到是这样一种晃动、震动的感觉。
[主持人]解读君
6月1日要实行最新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图,有什么用?
[嘉宾]潘怀文
今年的6月1号,新一代的,也就是第五代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已经正式开始付诸实施,它的上一个版本是在2001年发布实施的,新一版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上一版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它的差异就在于,在新的图中取消了不设防的区域,也就是按照新的图,全国各地都必须进行抗震的设计,也就是说,在老的图当中有相当大的区域,我们认为它发生地震的风险不高。
[嘉宾]潘怀文
所以,在那里往往是按照抗御5度左右的地震来设计的,也就是说通常地震的裂度如果达到6度就有可能造成一定的伤害,而很多区域我们过去认为它发生6度的灾害风险比较低。所以,没有必要进行破坏性地震的设防。而在新的图当中,可以看到在全国所有区域都进行了6度以上的抗震设计,取消了不设防的区域,也就是说我们采取了一种全国范围的全面防御,哪怕是过去大家认为地震发生的风险相对效的区域。所以,这是个基本保障。
[嘉宾]潘怀文
第二,在新一版的图中突出了抗倒塌的理念,所有的房屋设防的标准都比以往要提高了,进行了适度的提高,客观上起到了抗倒塌的效果,也就是说未来如果发生相对大一些地震,经过抗震设计的服务具备了抗倒塌的性能,房屋不会倒塌,那么对人员的伤害就会大大地减少。
[嘉宾]潘怀文
而且新的区划图当中把每个区划的参数细化到乡镇级,做了很细的划分,给的图的附件当中可以准确查找你所在的位置,地震风险有多高,这个地方一般的建筑按照什么样的标准进行设防,在那里面都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
[主持人]解读君
您说大家都可以查到,我们从哪里查呢?它会在哪里公布呢?
[嘉宾]潘怀文
这一版的区划图是作为公开发行物已经出版发行,是可以买得到的。但这些具体的参数怎么解读要靠专门的建筑部门,建筑师们理解参数的含义,以及怎么样才能达到抗御这种地震动的标准和设计,他们是有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的。
[嘉宾]潘怀文
所以更重要的是它是给这些建筑行业的从业者去提供一个参考,让他们更把我们的建筑物性能做得更好。
[嘉宾]潘怀文
这张图是国家强制的标准,所有的建筑物必须达到这样的标准,对于大型工程,生命线工程要做专门的工作,通常比这张图还要更加严格。
[主持人]解读君
谢谢潘主任,现在我们来听听曲国胜主任为我们进行的解读。
[主持人]解读君
我们也来看一下网友的提问。
[主持人]解读君
这个问题解读君其实觉得更加适合曲国胜主任来为大家解答。
1959778793
潘主任您好,我想问一下:从最近日本和厄瓜多尔发生的地震来看,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在地震来临时的生命安全,哪些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强,哪些较弱?在不同类型的建筑物中,我们该如何避震?
[嘉宾]曲国胜
不仅仅是厄瓜多尔和日本地震反映出来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安全。同样,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在汶川地震、玉树、芦山以及尼泊尔很多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震,我们都能够看出来建筑物的质量和建筑物的类型,确实是之前影响到了我们的生命安全。
[嘉宾]曲国胜
刚才您提的问题,像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钢结构等这些建筑物抗震性能都比较好,但是有个特点,不同地区要看它抗震设防的烈度水平,如果抗震设防能力较高,比如北京地区西部按照8度,通州按照9度设防,如果按照这个设防的话来个6级左右的地震,也就是我们达到的8度或者6.5级地震达到了9度,我们的建筑物就不应该倒塌。
[嘉宾]曲国胜
这种它既符合抗震设防的标准又没有偷工减料,也不是豆腐渣工程。这要看你建筑物类型不同,关键是建筑物是不是符合当地抗震设防的标准。
[嘉宾]曲国胜
在玉树地震中有2698人遇难,其中在结古镇有90%的房屋破坏,土坯房屋倒塌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主因。但在芦山地震,同样的震级,都是7级或7.1级,但由于芦山地震是汶川地震恢复重建的灾区,所以,地震后按8度重新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防。
[嘉宾]曲国胜
由于芦山地震没有大量的建筑物倒塌,尽管它的震级和玉树是接近的,但是芦山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据统计是216人,这样就有10倍的差距。
[嘉宾]曲国胜
厄瓜多尔和日本可以看到,日本抗震设防能力确实非常好,在两次地震里一次是6.4,一次是7.0,这么大面积的地震,而且是直下型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不发达地区来比,建筑物的性能确实大了很多。这也是避免它大量人员伤亡重要因素。
[主持人]解读君
这个问题我们也问一下曲国胜主任,谢谢
海中的泡泡裙
在地震面前,只有束手就擒。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
[嘉宾]曲国胜
“ 小震不用逃,大震逃不了”这确实在很多情况下是这样的现象,小震的时候建筑物不倒,所以你逃不逃也没有关系。但因为大震晃得很厉害,你人想走也走不了。所以,大地震时你可能难以逃生,但还是要看你距离震中的位置是多少,我国的地震基本以大陆内部地震为主,在预警方面会有近地震震中区的预警盲区。
[嘉宾]曲国胜
所以,即使有预警,如果大地震来了,你在震中的位置上是很难逃出来的。但如果你所处的位置离震中较远,就可能有10秒甚至于更长时间的逃生时间,由于地震P波、S波的传播速度不一样,大震时就可能得以逃生。
[嘉宾]曲国胜
根据大量的地震现场考察、评估结果,尤其是地震现场救援期间我们也不断向灾民了解,活着的人怎么逃生出来,没有逃生出来,遇难的人为什么会遇难。从2005年参加巴基斯坦救援以来,每次大地震我们都在观察,为什么有些人很不幸遇难了,为什么有些人逃生出来了?这和他具体的环境和自身的响应能力有相当的关系。
[嘉宾]曲国胜
关于“生命三角”的问题,我们在观察过程里发现,在钢筋混凝土、混凝土和砖结构房屋时往往会形成“生命三角”,这个生命三角出现以后就有可能获救或者他有可能有被救的可能性。
[嘉宾]曲国胜
但生命三角有大有小,肯定是不一样的。在建筑物里根据我们的观察,生命三角里能有存活的要么在地震中他被困在了生命三角里,还有是他的手或肩膀、胳膊、腿或者两部分被压住,但上身和头部没有受伤,这是我们在生命三角里能够救援出来的大量人员。还有一些人是其头部或上身被埋压,一般情况下会短时间内死亡,难以生存。
[嘉宾]曲国胜
所以,在生命三角里很关键的是,它能够帮助人们进行生命的延续。但是生命三角,在有些建筑物里,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来判断是非会有生命三角的出现,比如大家常说的厕所由于是小开间,所以它的柱体或承重体能够比较好地形成生命三角。这个生命三角一旦形成,它的救援黄金时间就是72小时左右,有生命三角形成的建筑物废墟,72小时是他的黄金生命救援时间。但72小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倒塌以后生命的黄金救援时间。
[嘉宾]曲国胜
玉树地震中土坯房屋倒塌,鲁甸地震中在山区大量土坯房屋倒塌,基本都是在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左右人员窒息死亡,因为他没有空间,在土坯房屋突然倒塌后,土体是非常松散的并将遇难者埋在里面,由于快速缺氧导致窒息死亡。
[主持人]解读君
今天的直播到这里就结束了!本次直播要特别感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指导,以及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和网易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