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邮箱登录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地震专家解析云南鲁甸地震情况及预警

  主 题:

  地震专家解析云南鲁甸地震情况及预警

  时 间:

  20148614

  嘉 宾: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 

  

  简 介:

  8316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时间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 

  目前,灾区情况如何?为什么这次6.5级地震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如此沉重?地震是否与当地复杂的地质情况有关?我国目前地震预警技术如何?预警的科学性有多大?请关注地震专家为您深度解析! 

  20148614时,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对地震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并与网友在线交流。

  · [主持人]潘主任,你好。这两天云南鲁甸地震是全国所有民众都特别关心的一个话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关注,李克强总理亲自到前线指挥抗震救灾工作。首先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次发生在云南鲁甸地震的具体情况。2014-08-06 14:00:40

  ·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 潘怀文]831630分,在云南鲁甸发生了6.5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2公里,是一次比较浅源的地震。据现在了解的情况来看,地震已经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地震发生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社会也都给予了极大关注,方方面面都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当中,大家已经从新闻媒体上不停的关注着灾区各项救灾活动的开展。这次地震是一次震级比较高的事件,也造成了严重的灾害损失。这次地震有如下几个特点。2014-08-06 14:01:22

  · [潘怀文]第一,这次地震震级比较高。云南是我国地震灾害多发的省份,此次地震也是自从2000115日云南姚安发生6.5级地震以来的又一个6.5级地震,也就是说在过去的14年当中,没有发生6.5级以上的强震。距离再早一次发生在199623日云南丽江的7级地震已经有18年的时间。所以这是十几年以来在云南发生的一次比较严重的地震事件。由于震级高,震源浅,所以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14-08-06 14:02:16

  · [潘怀文]第二,鲁甸县是云南省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人口稠密使得这次地震所受影响的灾区人口数量多,灾害也比较重。第三,鲁甸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当地经济条件比较差,建筑物抗震性能也普遍比较差,也是这次灾害损失重的一个直接原因。第四,这次地震的震区是高山峡谷地貌,由于正处在雨季,地震引发了比较严重的滑坡、泥石流、滚石以及堰塞湖形成等次生灾害,也加重了这次灾害的损失。2014-08-06 14:03:15

  · [潘怀文]第五,因为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了通信和交通的中断,这也使得我们的救援行动显得格外困难。当前在政府的组织下,各项救灾活动正在迅速开展,道路正在打通当中,详细灾情正在不断收集上来。截至85日中午了解到的情况,这次地震已经造成407人死亡。所以前方正在充分抓紧72小时黄金救援期,把对生命的搜救放在首位,这是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把地震埋压人员搜索找到实施救援,尽量减轻人员的损失。同时把灾区民众的各项生活作出妥善安排,这也是当前抗震救灾工作中的重点工作。2014-08-06 14:12:50

  · [主持人]通过潘主任的介绍,很多网友都了解了这次地震的大致情况,包括在云南这样一个省份当中,在最近十几年时间所发生的强震的时间频次。那能不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在云南,尤其是在中国西南地区是地震的高发区域?2014-08-06 14:14:01

  · [潘怀文]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会有地震的发生?地震的发生是自然现象,正是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地球还处在比较年轻的、活跃的状态,才会有地震的发生。如果没有地震发生,地球也就到了晚年快要死寂了。就青藏高原来讲,几千万年前以前,那里还是处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经过几千万年的地质活动,青藏高原从海平面以下逐渐成长,成为今天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高原,乃至形成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所以在这样一个漫长造山运动过程当中,必然会伴随有大量的地震发生。云南地区正处在青藏高原的东南缘,这个地区的地质构造运动是很强烈的,这也是造成云南地区地震多发的最基本的原因。2014-08-06 14:15:49

  · [潘怀文]从整个中国大陆来看,中国大陆受来自两个方面大的板块运动的影响,一个是来自东面的太平洋板块对于欧亚板块向下俯冲的作用。再一个是来自南面印度板块向北的碰撞挤压。在这两个大的力源作用下,使得中国大陆,特别是在青藏高原以及周边形成强震多发的态势。这是在西南地区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2014-08-06 14:15:42

  ·  [主持人]地震对于地球来说是一个很常见的地壳运动形态,但是给人类造成的灾害,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体现,这次在鲁甸造成的灾害还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我们看到从空中航拍的画面,心灵非常受触动。那我们看到一些报道,比如南美智利,当他们发生8级以上的地震时,建筑物损毁程度和人员伤亡相对于我们6级地震小很多,这就牵扯到地震成灾的原因,为什么地震震级比较高而灾害却比较小,有的地震震级比较小,但灾害比较大?2014-08-06 14:18:43

  ·  [潘怀文]你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事例,就是为什么在南美的智利曾经发生了震级非常高的地震,但是所造成的灾害损失却远没有我们预想当中的那样大,这就是如何减轻灾害损失这样一个大家关注的话题。从地震灾害的特征来看,我们往前回溯,在上世纪早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家都面临着同样的态势,那就是当发生一个强烈地震所造成的灾害损失,包括人员的伤亡和经济的损失,其程度是基本相当的。而过了几十年,经过发达国家对地震灾害特征逐步认识并采取一系列防灾的行动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不同特征。2014-08-06 14:19:35

  ·  [潘怀文]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依然面临着遭受严重地震灾害损失的局面,比如说在2010年在海地曾经发生一次7.3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将近30万人的死亡。从客观情况来看,7.3级地震,震级虽不低但也不算太高,但是由于海地是一个赤贫的国家,整个国家的抗震能力非常之差,所以这次地震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灾害损失,我们看到,包括它的总统府都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反之,我们看近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在同样经历强烈地震之后,虽然其经济损失数字十分惊人,但是因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已经得到了极大减少,这就使我们看到开展有效的防灾行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2014-08-06 14:22:55

  · [潘怀文]而您刚刚讲到的智利又是一个可供我们借鉴的典型事例,智利本身也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条件也不是非常好,但是这个国家地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周边,发生了很多十分巨大的地震。由于智利饱受地震灾害的影响,所以近几十年来,智利对于防范地震灾害,特别是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方面做了大量努力,经过几十年不断的积累,使得这个国家的建筑物抗震性能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这也就是为什么当8.8级巨大地震在智利附近沿海发生的时候,对它的陆地上建筑物没有造成大的损失的原因。2014-08-06 14:22:26

  ·  [潘怀文]相对来看,比较我们中国自身的经历,也可以看出有大致相同的经历。我国也是一个饱受地震灾害、地震非常频发的国家。大家记忆犹新的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当时的唐山市是一个基本不设防的城市,也就是说构建筑物基本上没有任何抗震设计和准备,当地震突然来临的时候,整个唐山市的构建筑物全部垮塌,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2014-08-06 14:23:39

  ·  [潘怀文]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有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综合国力在增强,也有大批的构建筑物在这几十年中新建,或者对旧有房屋进行了改建加固。所以总体来看,我国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也在提升。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还是处在发展中国家这样一个发展进程之中,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非常大。2014-08-06 14:25:36

  ·  [潘怀文]我们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建筑的性能在不断改进和提升,抗震性能也在提高,经过一些实际破坏性地震的检验,震后没有出现明显的人员伤亡和损失。与此同时,我们还有大量的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的构建筑物抗震能力还相当落后和低下。比如这次鲁甸地震的发生,地处国家级贫困县,虽然近些年来通过新农村建设,有些新建建筑注意了抗震性能的提升,但是历史的欠帐还很多,在灾区出现比较多的房屋垮塌,以至于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2014-08-06 14:25:14

  ·   [潘怀文]但从总体趋势来看,随着我们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我国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是在逐渐增强,但相对来讲这还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在这个进程当中逐渐加大投入,特别是要注意培养防震减灾的基本意识。当我们的经济条件逐步宽裕的时候,要能有意识的把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升,把公众的防震意识增强,多进行灾害应急的演练,会使我国整体抗震能力逐步提高。2014-08-06 14:25:45

  ·   [潘怀文]基于多地震的国情,我们可以预计,在未来发生的强烈地震中,我们还可能会遭受比较严重的损失,但是随着我们不停的努力,这种损失特别是人员的伤亡会逐渐趋于减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包括地震专业部门一起共同努力,才能达成这样一个基本的发展趋势。2014-08-06 14:26:11

  ·  [主持人]我理解您刚才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我们正处于一个在预防地震当中慢慢学习、慢慢成长、慢慢建设的过程,从您的专业角度,包括国外的研究来看,我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较好抗震能力的国家?2014-08-06 14:27:38

  · [潘怀文]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内使得我们国家所有的地区建筑抗震能力都得到提升,但是当前我们是有很多这种机遇存在的。比如当前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会离开自己祖居的老屋而向城镇聚集。在这个过程中,过去在农村的那些抗震能力比较低下的老屋居住人口会减少。新的城镇建设过程中就必须注意到城镇抗震设防能力的提高。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政府有意识的指导农民改进农居抗震能力。这样,在未来可能来临的地震灾害面前,就能够大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2014-08-06 14:28:29

  ·  [主持人]这次采访是中国政府网牵头,也带来非常多其他中央级媒体关于这次地震的一些问题,委托我来向您提一下。《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问水库与地震关系的问题,水库兴建会不会对地震造成一些影响?这次地震到底跟水利设施建设有没有关系?2014-08-06 14:28:24

  ·  [潘怀文]这是大家讨论非常多的一个话题,也是作为公众想要了解的一个问题。大型水利设施的兴建,水库的蓄水会改变这个地区的地应力水平。由于在上面人为地多加了一盆水,使得库区的地应力增加,水在断层之间渗透减小了摩擦,有可能会引发一些地震,这个现象是存在的。2014-08-06 14:30:04

  ·  [潘怀文]从历史资料来看,最大的一次和水库蓄水直接相关的地震事件记录,是发生在广东河源的新丰江水库。在水库兴建之前,当地没有比较多的地震记录,但是水库蓄水之后,1962年发生了6.1级地震,这被业界公认为是一次和水库蓄水相关的地震事件,这也是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当大型水利设施蓄水以后,会引发一些小的地震发生,但会不会引发特别大的地震呢?从现在观测和研究情况来看,并不能认为大地震和水库蓄水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直接联系。2014-08-06 14:29:45

  ·  [潘怀文]大型水利设施蓄水之后,在库区往往会发生规模在34级的小地震事件,这有可能和蓄水有关系,但是能否认为一个78级的巨大地震事件是和水库蓄水直接相关呢?我认为这两者之间应当说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如此巨大地震事件的发生,必然是和地震的天然构造相关,蓄水的因素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2014-08-06 14:30:12

  ·  [潘怀文]我们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看,有点类似于“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效应,如果这个地区本身就具备了发生重大地震的构造条件,其能量已经经历了千百年来的长时间积累,再有水库蓄水这样一个诱发条件之后,可能就会发生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效应,但是不好说骆驼就是因为加上去的最后这根稻草给压死的。所以还是要客观来看水库蓄水和重大破坏性地震之间的关联,我认为两者间并不是有非常直接的联系。2014-08-06 14:31:57

  ·  [潘怀文]很多媒体也在关注,在西南地区有一些梯级电站和重大水利设施在建设,那这些水利设施会不会引发地震灾害?在这样多震地区建设这些水利设施有没有需要特别注意之处?会不会在未来造成特别重大的灾害损失?这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就我的认识来看,对于这样的重大水利设施,特别是其坝址的选择应该是一个非常慎重的过程,一定要选择比较稳定的地质构造,避开可能的活动断层。水库蓄水之后可能会在库区诱发出一些比较小的地震,但是这些地震不会造成重大影响。对于在这些地区,如果发生大的天然构造性的地震,只要不对大坝本身构成破坏,水库设施相对来说还是可以安全的。2014-08-06 14:31:36

  ·    [潘怀文]对于这样的问题,确实面临着风险决策。举个例子,如果没有飞机就不会有空难发生,如果没有汽车也就不会有现在道路上大量的交通事故发生,但就今天社会情况看,我们很难想象我们的生活当中没有飞机、没有汽车。所以在这样的问题上,还是要依靠水利和多部门的专家,对水利设施的兴建进行综合评估,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这是我对水库等水利设施建设的个人意见。2014-08-06 14:32:44

  ·  [主持人]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问道,针对这次鲁甸地震,您觉得会对云南北部地区的水电开发以及后续现有设施维护产生影响吗?2014-08-06 14:42:02

  ·  [潘怀文]依我的认识来看,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这些水利设施的兴建,在设计之初应该经过了充分的论证,特别是库区坝址的选择,地震专家也是参与其中的,要挑选适宜的坝址,至于大坝本身建设,也会有比较严格的抗震设计。在西南地区,本身地震多发,水利设施兴建必须考虑地震的因素。2014-08-06 14:41:27

  ·    [主持人]我们说说余震的消息,最近抗震救灾还在72小时黄金期之内,救灾物资不断向鲁甸输送进去。那余震从地震台网测定来说是什么样的情况?之后的趋势怎样?2014-08-06 14:42:56

  ·  [潘怀文]鲁甸地震发生之后,地震部门专家经过了紧急会商来研判这次地震后续的发展趋势,以便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从以往地震活动特征来看,在云南的东北地区,比较多的出现了地震成组发生的现象。就是当一个比较大的地震发生以后,还会发生比较大的地震,虽然这样的震例不多,不能称为规律,但是在之前确实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就通常情况来看,一个较大的地震发生之后,还会有一些相对比较强的余震出现,作出地应力的调整。所以在这次地震发生之后,地震部门经过会商研究认为,在该区域近几日还要防范5-6级强余震的发生。2014-08-06 14:43:31

  ·   [潘怀文]这样的强余震是否一定会发生呢?从现在来看,不是说一定发生这样的事件,但是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还是存在可能的。地震发生之后到现在已经两昼夜,现在来看最大的余震是4.2级,34级余震不断发生已经给正在实施救援的队伍和当地民众提出警醒,在开展施救的同时还要防范余震,和因为余震引发次生灾害的可能性。从后续情况来看,我们还在加强监测和研究,随时关注震情趋势的发展。2014-08-06 14:43:11

  ·   [主持人]下面来关注一下大家关心的问题,就是地震预警问题。《中国青年报》、《经济参考报》、中国青年网等媒体的记者也都问道,预警的科学性有多大?预警在减轻受灾程度上是否起到作用?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在地震预警方面做了哪些努力,以及地震预警到底是多么复杂的事情。2014-08-06 14:44:40

  ·  [潘怀文]最近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就是关于地震预警。有的网友往往把地震预警和预测这两个概念混淆。地震预测是指地震还没有发生之前,我们对未来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的推测,这是在地震发生之前的事情。而预警是指在强烈地震已经发生,地震部门依靠在靠近震中区的密集地震观测台站快速测定出地震的基本参数,利用地震波向外传播造成破坏的速度相对慢,和用电波把地震信息向震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抢在破坏之前把消息传达到震区,以便采取紧急应对措施。2014-08-06 14:45:11

  ·   [主持人]理想状态就是震源刚刚一震,地震还没有波及到地面,当地群众就可以手机上收到信息,在什么时间要发生地震。2014-08-06 14:44:40

  ·   [潘怀文]要预警,首先在地震发生比较近的区域内要有足够数量的地震观测台站。地震发生后,波动被附近的几个地震台站接收到,这些信号以电波的速度被传送到处理中心进行自动分析。如果台站足够密集,从地震发生,地震波传播到观测台站,所需时间也就是几秒钟之内,信号同步地传递到处理中心,计算机自动地分析出地震的参数,可以向震区快速发布,在震中较外围的区域可以在造成破坏的波动到达前获知地震消息,采取紧急避险措施。2014-08-06 14:45:56

  ·   [潘怀文]在地震波中造成严重破坏的是横波,其传播速度大约是3公里每秒。而地震仪器检测到地震波后传递电波的速度接近于光速。比如一个地震在甲地发生,我们人在乙地,和甲地虽有一定的距离,但还是在地震造成破坏的范围内,那就有可能在地震波还没有到达乙地之前,我们已经提前获得了地震的信息,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应急措施。2014-08-06 14:47:55

  ·    [潘怀文]利用地震预警提供的几秒至几十秒的预警时间,可以采取很多措施,比如人员的快速逃生,运行中电梯在就近楼层停靠,高速行驶中的列车减速刹车,行进中的汽车在路边平稳停车,输油管线提早自动关闭闸门避免污染及火灾等等。2014-08-06 14:48:17

  ·    [潘怀文]建设起地震预警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面既有技术的手段,也包括社会的管理,比如谁来发布预警,预警信号如何得到,得到预警的信息之后如何采取一些直接、不需人工干预的自动化的减灾行动,这些都是比较复杂的工作。目前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先例可供我们借鉴。2014-08-06 14:47:56

  ·  [潘怀文]自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我国已经把地震预警提到议事日程,也在开展一些研究和实验工作,现在正在筹备建设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将在预定区域建设比较密集的地震台网,该台网要能满足地震预警、地震参数速报、烈度速报、地震科学研究等多种用途。还将建设有高度可靠、准确测定地震预警自动化的处理系统,将有多种应急产品产出。还需要建设起多种用途的实时信息发布系统。2014-08-06 14:48:15

  ·   [潘怀文]预警技术本身存在预警盲区等技术局限性。所谓盲区就是在一个大地震发生的震中区,也就是最需要获得信息的地方,但是由于地震波传递到这里的用时很短暂,还来不及获取预警信息,地震破坏已经发生了。对于小的地震无需预警,越是巨大地震越需要预警,而巨大地震震中区域往往是难以得到预警信息的。只有在震中区的周边区域才有可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可供预警时间的操作范围。2014-08-06 14:48:42

  ·   [潘怀文]从预警信息的传播渠道看,现在还没有成形的网络和运行机制。如果现在得到的预警信息仅限于类似于手机短信类的信息,可能会使人迅速躲到桌子下面或者跑到户外等避险措施,但是对于其他的一些生命线工程,如何采取预警的下一步操作,就需要十分慎重,现在还处于研究阶段,远没有形成能力。2014-08-06 14:50:13

  ·    [潘怀文]另外,预警信息也存在误报和漏报的风险,而且信息发布后可供采取紧急处置的时间极短,也可能导致社会风险。所以地震预警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大家也能看到有一些机构在做一些关于预警的先期实验,还是取得了一些不错的进展。从目前来看还只是实现了把地震信号快速检测和初步传递,后面避险行动如何采取还有很多问题。但总体来看,它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评估。2014-08-06 14:49:46

  ·    [网友]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们在北京都有震感,这种情况下,破坏距离是多少?预警信息广播到多远的距离是有价值的?2014-08-06 14:51:31

  ·    [潘怀文]对于预警不要过分夸大效果,因为预警对于地震震中区所在往往是盲区。当处于极远的地方,比如虽然在北京也感觉到了晃动,但是在北京拿到关于汶川预警的信息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就汶川地震来看,倒是一个真正值得开展预警的震例。因为汶川地震发生在一个比较长的破裂带,在汶川映秀附近发生初始破裂,一直向北东方向破裂,延伸到北川、青川,破裂长度长达300公里左右,破裂到北川、青川需要几十秒的时间。假如地震在映秀刚刚发生时,附近有预警台网,在十秒左右完成预警信息的生成,就有可能给北川、青川提供几十秒的预警时间,也就是说破裂还没有到你这里,而预警信息已经到了你手头,就可以采取一些人员的紧急疏散和生命线工程可能的紧急处置工作。2014-08-06 14:52:23

  ·  [潘怀文]而就一些比较小的地震事件,因为破坏区域相对狭小,比如鲁甸地震,其震中核心区域可能是8VIII)度强接近9IX)度的破坏,6VI)度以上的破坏区域是相对比较小的范围,对于这样一个震中区发出预警就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从地震开始发生到地震破坏传递到6VI)度区,可能就是十秒钟的时间,来不及发出预警信息或发出预警信息后来不及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这里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2014-08-06 14:51:59

  ·  [网友]当年的唐山是不设防的城市,是因为经济原因还是意识问题?2014-08-06 14:52:46

  ·  [潘怀文]两方面的原因都有。既有经济落后的原因,我们盖不起很结实房子。另外就是我们当时还很少有抗震的基本概念。大家开始真正比较多的关注地震是起自于1966年的河北邢台地震。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次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的严重破坏性地震。从这之后,周恩来总理调集各路人马比较集中的投入到地震灾害的研究和应对之中。在这之前还没有大规模的人力投入,这和我们的综合国力、经济水平、科技水平以及认识都是有关系的。2014-08-06 14:54:27

  ·  [潘怀文]在这之后才逐步较系统地开展地震监测、预报、预防等工作。当年的唐山,大量房屋都没有进行抗震的设计,很多就是一个个的石板、砖、预制板搭建起来的,这是唐山造成如此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在经历一次次地震灾害后,我们才逐步对建筑的抗震问题有所认识。2014-08-06 14:54:47

  ·    [潘怀文]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但是我们看当时的灾区现场,即便是在北川这样最严重的地方,也还能看到有些房屋虽然也毁坏了,再不能用了,但至少还是站立着的。在当时的北川一部分建筑是做了抗震设防的,虽然设防的标准可能只有7VII)度,当地的实际烈度已经到了11XI)度,这样极端条件下,虽然房屋确实损毁了,但是没有完全垮塌,这就意味着人员有可能存活下来。2014-08-06 14:54:22

  ·  [潘怀文]客观地看,汶川地震比唐山地震震级还要高、破坏范围还要大、影响距离还要远,救灾难度也十分巨大,在此情况下,人员伤亡相比1976年的唐山要少了许多。显示出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整体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有了提高。当然我们还欠缺很多,还有很多欠账,教训也十分沉重,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地震风险还在随时考验着我们,但是我们也应该有信心,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应该可以大大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特别是对于人员的伤害。2014-08-06 14:54:44

  ·   [潘怀文]在汶川地震之后,各级政府紧急采取了对于大中小学校舍安全普查,进行抗震加固等等,这都是比较显著的提高抵抗地震灾害能力的关键措施。我们工作的基本宗旨就是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这个过程是需要长期的,但是我相信随着我们的努力,面对未来的地震风险,遭受的损失特别是人员伤亡会逐步减小。2014-08-06 14:56:40

  ·   [网友]中国既然处在两个大板块的夹击,在我国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一些比较大的地震?2014-08-06 14:57:11

  ·    [潘怀文]我国是一个地震非常多发的国家,从历史来看,因为地震灾害造成的重大损失非常多。有人类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因为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就发生在我国,是在1556年发生在陕西关中的八级地震,造成了83万人死亡,非常严重。为什么这次死亡人口如此之多?地震直接造成房屋垮塌掩埋砸死的人不少,但是更多人口的死亡原因是灾后瘟疫流行。2014-08-06 14:57:48

  ·    [潘怀文]假使这样的地震发生在当代,通过努力,我们可以有效控制灾后瘟疫的传播,所以不会造成如此重大的人员伤亡。从近代来看,也有一次地震死亡非常严重的事件,1920年发生在海原的8级地震,也造成了20万人的死亡。2014-08-06 14:58:13

  ·    [网友]既然我们曾经面对过,我们的民众和国家应该有这种防灾意识。2014-08-06 14:57:34

  ·    [潘怀文]中国大陆整体是地震多发的,但是当具体到某个局地时,地震仍然是小概率事件。假如这个地方发生过一次非常巨大的地震,地震积累这样巨大的能量是需要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乃至于数千年的,就是说你所在的地方可能几百年、上千年都不会有再次面临如此巨大地震事件的直接打击。当然,中小地震的孕育不需要这样长的时间,这样就容易使人麻痹。2014-08-06 14:59:08

  ·   [潘怀文]当地震比较多发的时候,防震、抗震的这根弦崩的比较紧,但是当几年没有地震发生时,往往就容易淡忘。所以我们现在就需要靠一些法律法规来把减灾的行动规范下来,长期保持这种意识。对构建筑物的建设有一些强制标准,比如地震烈度的区划图,通过以往地震发生状况来推测出未来50年之内,你所在的区域可能遭受地震打击的的风险和强度有多大,在新建房屋时要遵循这一标准,这个标准建设管理部门和建筑设计施工部门都知道。2014-08-06 14:58:44

  ·    [潘怀文]我们要做的就是政府加强监管,确保把抗震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一旦面临地震时经得住考验。对于一些重大设施,比如大型生命线工程的建设,不仅要看区划图,还需要做一些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提出这样的重要建筑物抗震性能应该达到什么要求。2014-08-06 15:00:07

  ·    [网友]作为大众我们有一个感觉,好象最近地震发生频率比较频繁,如果从科学角度和数据处理角度来分析,我们这是一种错觉还是跟地理环境、跟整个地球有关呢?2014-08-06 14:59:37

  ·   [潘怀文]从我们记忆来看都是对近期发生的事情记得相对清晰,远一些的事情容易淡忘。到底这个时期是不是处在地震多发状态,就需要专业部门用数据来说话,看是不是真正处在地震多发状态。从现在情况来看,我国大陆确实处在地震多发期。但是我的建议,并不是因为当前处在地震多发的状态,就要惶惶不可终日。2014-08-06 15:00:05

  ·  [潘怀文]防震减灾的意识需要长期树立,构建筑物抗震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松懈。同时作为一个普通的市民,我们自己防灾意识也要注意培养。比如地震发生之后怎么办?还有我们经常要面临的消防问题,一旦发生火情应该怎么撤退,一些必要的避灾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加强公众防灾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关于地震防范的非工程性措施。建筑物、房屋、重特大设施按照什么样的要求来建设,这就是工程性措施。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要两手一起抓,齐头并进,才有可能在未来地震来临时,有效的降低损失。2014-08-06 15:01:55


01.jpg


版权所有:四川省地震局 蜀ICP备05030409号 | 技术支持:四川凯普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29号 | 防震减灾公众信箱:fzjz@scdzj.gov.cn
邮件登陆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