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邮箱登录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人民网记者专访四川省地震局吕弋培

  人民网成都512日电(熊文瑶宋艳)在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四川省地震局副局长吕弋培近日接受了本网记者专访,就四川省地震监测系统建设情况、如何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等问题进行回答。

  人民网记者:吕局长,您好!首先,请给我们介绍一下“4.20”芦山强烈地震一年以来,四川地震系统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吕弋培:芦山地震发生后,四川地震系统主要做了几项工作:

  一是在中国地震局的统一安排下,省地震局参加了芦山地震科学考察工作,主要目的是了解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和成因、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的关系、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周边地区的强震危险性。

  二是对芦山地震中受损台站进行了恢复和加密观测台站。其中,完成了15个流动测震台、10个流动强震台站的建设;布设了由40个台组成的流动台阵;恢复了地震破坏的1个测震台、6个强震台,同流动台一起,形成了由142个测震台、221个强震台站组成的覆盖四川全境的密集监测台网;同时开展了GPS、流动重力、跨断层流动短水准、短基线等多种观测手段强化观测。

  三是参与灾后恢复重建,明确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按我国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相关标准执行。同时,我们对震区(波及区)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进行了复核。

  四是进一步加强了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从组织领导、人员安排、经费投入等方面均有大的动作。

  五是在我省正式常设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省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地震局。为切实履行指挥部办公室工作职责,我局建立了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工作制度,编制完成《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人员组成及工作职责》,建立指挥部联络员制度。

  六是根据芦山地震的经验教训,对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除了地震系统自身的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都结合芦山地震后发现的问题,针对原有应急预案中不适应的地方进行了修订,这对今后开展应急行动时将更有针对性。

  七是芦山地震后,我们在灾区开展应急科普宣传,为灾区提供抗震抢险指导手册10万份,通过省防震减灾科普网和防震减灾素质教育工程平台,滚动播报震情信息,播放防震减灾知识短片并提供下载。同时,各地以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厂矿、进社区、进乡村活动为载体,持续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市、县坚持制定强化宣传计划,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宣传防震减灾知识。

  人民网记者:吕局长,您如何看待地震预警?

  吕弋培:地震预警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应加快推进;预警对特定地区的人员避险,对高铁等重大工程紧急避险有很好的作用。但预警也不是万能的,也会有误差。要使地震预警真正发挥作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技术层面的,也有法律层面的。

  人民网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四川省地震监测系统建设情况?

  吕弋培:目前,我省初步建成了多学科、多手段、专群结合、覆盖全省的地震监测系统。具体说来有:

  各类测震台网20个、台站150个。其中1个区域台网(60个台)、15个市县台网(含29个自建台)、4个水库专用台网(61个台)。区域地震前兆台站59个,其中国家级台站9个、省级台站24个、市县级台站26个,观测仪器228套。四川地震背景场探测和极低频探地工程项目的29个前兆台站正在建设中。

  强震台站219个,形成了覆盖全省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四川强震台网。

  全省各类GPS观测站293个,其中基准站38个。已实现高精度的GPS数据自动化处理,保证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流动测点287个,其中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观测场地24个共81个测点、流动重力164个测点、流动磁力42个测点。

  宏观异常观测点700多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震前兆宏观观测网。

  人民网记者:目前,我国在地震预测技术手段上,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吕弋培:地震预测是十分复杂的世界性地球科学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我国地震预测逐步形成了长、中、短、临的渐进式预测思路。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机理和规律有初步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所开展的中长期预测已经取得一些进展;尽管短临预测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但我们不断探索,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也曾经作出了一定程度的预测,但离准确的短临预测还有很大差距。

  人民网记者:听说四川省地震局准备建设地震救援训练基地,请给人民网网友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训练基地的情况?

  吕弋培:地震救援训练基地即将开工建设,占地面积100亩,基地设有救援队训练场地、科普场馆等,将主要用于救援队伍训练培训、社会志愿者救援能力培训,也可向市民开放。预计该基地明年就可以建成并投入使用。

  人民网记者:应如何提高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地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吕弋培: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可以从“预、防、救”三个方面入手。预是指监测预报,在震前做好预报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做好这项工作要加强地震台站的建设,加强对观测资料的分析处理,加强综合会商等多方面工作。如何在中期和短期实现突破是地震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努力的目标。

  第二是防,如果不能准确预报地震,但房子修得结实,人们对地震知识了解得较多,也能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因此要加强抗震设防的管理,所有房屋按照国家抗震设防标准来建设,同时要探测清楚我们工作、生活的地方的地质环境,看是否有断层通过,在今后建设房子时避开断层带;加大地震科普力度,使广大民众掌握更多地震知识,遇到地震时能合理避险和自救互救。

  第三是救,地震发生后,就要开展救援工作,我省在2003年就成立了地震灾害救援队,汶川地震以后,又增加了不少救援队。今后我们要加强救援队的训练,提高救援能力。另外,应加大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并经常开展应急演练。

  人民网记者:四川经历了两次大地震,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地震部门也遭到了一些质疑。对此,您怎么看?您觉得地震部门能做哪些改进?

  吕弋培:这个我们还是比较理解。群众肯定希望地震预报可以跟天气预报一样,提前打好招呼,我们目前还做不到,也有很大的压力。作为地震部门来讲,监测预报是我们工作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将把群众对我们的期望作为工作的动力,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的工作,力争在地震预报方面有所突破。


人民网专访.jpg


版权所有:四川省地震局 蜀ICP备05030409号 | 技术支持:四川凯普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29号 | 防震减灾公众信箱:fzjz@scdzj.gov.cn
邮件登陆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